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媒体采访 > 专业报社采访 >  文章

冯晓青教授接受《中国政法大学校报》采访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13-01-09  阅读数:

采访者:郭晔(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被采访者:冯晓青,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冯教授您好,作为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请您谈谈我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未来的规划发展是怎样的?

我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5月,是我国首家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也是国内迄今唯一一家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中心的成立和运转,对于完善以知识产权为主的无形资产保护、评估、运营,积极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整体的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无形资产管理的研究成果也可以为我国国有无形资产管理和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对于提高我国微观环境的无形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以及推动创新型企业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中心对未来有许多规划:一是继续推进我国无形资产管理的研究,为遏制无形资产的流失提供理论基础和对策、方略;二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设立更优质的课程、开展更专业的讲座和申报更前沿的课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合作,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交流平台。从无形资产管理政策研究、制度的建设、无形资产的保护等多方面,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为国家无形资产管理的发展贡献力量。

 

2.您作为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感觉我校知识产权法学学科建设的优势是什么?

学科建设是一所学校发展的龙头,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内核。在我校,法学学科可以说是“航空母舰”,并在国内法学领域享有盛誉,这一法学优势品牌对知识产权学科的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我校现行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拥有全国最大的一支知识产权教学科研队伍,而这一规模也将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壮大。知识产权法学学科目前在基础理论、知识产权管理与战略等方面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另外,知识产权法学学科队伍还主持了各类知识产权重大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已有成果积累,也构成了我校知识产权法学学科建设的优势。

 

3.您的学术著作《知识产权法利益平衡理论》深受广大读者好评,您能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写作初衷和目的么?还有您希望这本书的观点会给国际知识产权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们看到,在诸如经济法、行政法等学科领域中,各种流派纷争不断,但学术理论的相互辩驳,也恰恰促成了它们成熟的理论体系。知识产权法作为重要的部门法,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以研究基础理论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法学流派。我认为,利益平衡理论为研究知识产权法基础理论提供了重要范式,为建立知识产权理论体系起到了牵引作用,这也是我写作此书的主要初衷。就利益平衡理论本身来说,我认为它为知识产权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论,因为在知识产权法中,存在着知识产权人对知识产品的专有权利与社会公众对知识产品的合法需求之间的矛盾,需要对具有公共商品和私人商品双重属性的知识产品的使用、分配和利益分享做出合理的安排,以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利益平衡理论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知识产权竞争、保护本国知识产权利益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当前知识产权领域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垄断,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竞争中往往十分被动,利益平衡理论主张知识产权保护必须与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法相比,在利益平衡的天平上可能更加倾向于公众接近和使用知识与信息的利益,在知识产权法上表现为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略低,而对专有权的限制较多。因此,这一理论实际上为我国开展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持。

 

4.您作为中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家库专家,从知识产权全球化角度来讲,您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发展?

    中国知识产权战略是一个体系,包含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等层面。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颁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发展的路径并不能停留在纲要上,而要努力加强企业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否则就很难实现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说,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必须立足于国际市场,因为当前国内市场国际化已成为趋势,我们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加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不但要创造知识产权,而且要运运用、管理和保护好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国家对企业、行业知识产权的发展,必然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国家政策是企业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知识产权不能忽略的考量因素。

 

5.我校与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和最高检、最高法成立了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走在了我国许多高校的前列。知识产权这个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您认为在知识产权协同创新方面,是否可以有更大的创新呢?比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

    今年七月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和北京大学签署了三校共建知识经济与法治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协议,其中还有许多国家政府机构和学术研究机构等协同单位签约,中心的目的是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促进我国知识经济成长。我认为,这一协同创新中心不能只是几所高校的独角戏,而应当与国内外重要的职能机构、研究机构、企业加强合作,构建起知识产权创造部门、运用部门、管理部门和保护部门共谋发展的网络,保证科学研究、技术成果、管理智慧相互融合,“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发挥创新中心的创造性作用。

 

6.您与邵教授共同主编《中国之创新:战略、实施及挑战》一书(英文),系国外首部从国际高度全面介绍中国自主创新脉络的学术专著,您对这本书的定位是什么?它在国际知识产权学界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我和邵老师对此书的期望都很高,它站在国际的高度对我国自主创新的制度实施、战略策略都进行了全面介绍、评价和分析,这本书的作者要么是资深的学者,要么是最高法院、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外的知识产权机构的专家,都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良好的学术品位。这本书向国外知识产权学术界和实务界展示 了我国自主创新的目的、方法、制度和政策,可以有效避免国外对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误解,帮助他们进行客观评价,达到正本清源的效果。这本书也致力于树立我国作为世界大国的良好形象,使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7.是什么样的信念使您愿意投身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您认为这一研究将带来怎样的前景?

我自己对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要从2001年出版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这本书说起。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最重要的方面是强调企业自主创新,运用和保护企业知识产权。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大家大多是“狼来了”的消极反应,而这突出表现为知识产权壁垒问题,这促使我感受到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并从事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希望为国家、企业贡献更多的学术支持。另外,因为我自身曾经在经济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研究,要比单纯研究法律的学者更为关注企业,关注它们在知识产权全球化大潮中的命运。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价值巨大,在我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意识和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已然迫在眉睫。在频繁吃官司、专利受侵害等惨败的教训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知识产权的研发和保护,例如华为、中兴、方正等企业都把知识产权作为重中之重,且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团队。

 

8.党的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您能具体谈谈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产业化的看法吗?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关键点是什么?

在我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前景光明。而这与版权的保护是分不开的,没有知识产权的制度支撑,文化创意产业很难得到长足发展。例如我国西游记、三国演义中的许多因素都被日本、韩国等国家注册成商标,这严重侵害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利益,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逝。我认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不是仅仅知识产权保护和制度完善就能够完成的。我国文化传统博大精深,而国外对中国的了解却非常少,这与我国一直并未重视文化传播有很大关系。我想,我们需要促进文化的产业化,推进文化品牌的建立,推出我国特色的文化精品,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而这离不开政府、企业、传媒各领域的共同奋斗,也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舆论等多方面的保障。

 

9.您也是知识产权资深律师,担任多家知名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您认为应该如何将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和实务相结合?

知识产权法与法哲学、法律史不同,它并不能停留在形而上学的研究,而是要把理论和实务紧密结合起来。首先,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必须从思想上增强关注实务的意识,我在课上多次跟同学们强调,要关心司法解释、关注热点案例,思考实务运作中的问题。其次,要把案例研究放在重要位置。许多知识产权领域的典型案例都很有研究价值,比如红罐之争,对这些经典案例的研究可以强化理论的理解,可以从中找到许多切入点来探索知识产权的前沿问题。最后,要找机会参与到实践中来。同学们可以利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到法院和企业的知识产权部进行短期实习,也可以参与老师们的实践项目,这些都是非常好的研究素材。而学者们同样必须重视实务,在论文写作中加强对案例的剖析和引用,确保理论在实践的土壤中成长得更茁壮。

 

10.您的《知识产权学术沙龙》定期举办,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请问您举办这个学术沙龙的动力和初衷是什么?

    举办知识产权学术沙龙的主要目的还是促进校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专家为同学们讲授不同地域、不同方向的知识产权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开展学术沙龙,以学生为主,专家坐镇,为同学们相互学习、向专家学者请教搭建平台。我认为,知识产权的学习,并不是静态的书本学习,而应该更倾向于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用动态的感悟代替静态的吸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

相关文章
梦在心中 路在脚下
冯晓青教授接受《法制日报》系列采访
冯晓青教授接受《法制日报》采访
冯晓青教授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
冯晓青教授接受《光明日报》关于《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记者采访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3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