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学术交流 >  文章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沙龙第13期(总第29期)成功举行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14-04-01  阅读数:

20143277点,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沙龙第13期(总第29期)在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院路校区)如期隆重召开。本次学术沙龙由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举办,活动邀请了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利商标交易服务中心主任、三环知识产权集团合伙人、知名知识产权律师胡少波先生为大家做主题演讲。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冯晓青教授主持了这一期学术沙龙。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是“专利:一种新的投资和运作资本”,重点讨论的是专利等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的理论与实务,吸引了众多知识产权法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积极参加,很多其他专业的同学也热情出席。此外,成都方程式电子有限公司的技术、销售主管及其工作人员也作为实务界的企业代表列席,并就其公司目前的专利技术融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首先冯老师为本次学术沙龙做了热情洋溢的开场白:本次学术沙龙的主题是“专利:一种新的投资和运作资本”,即专利技术的现实生产力转化问题,这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投资运营、管理咨询等商业经济问题,探讨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务问题是有十分有意义的。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利商标交易服务中心主任,三环知识产权集团合伙人胡少波律师来为我们做主题发言。胡少波律师是我国知识产权实务界的著名律师,代理过许多知名的重大疑难案件,在知识产权诉讼、代理、评估交易等实务方面富有经验。同时,其所任职的三环知识产权集团也是在业界鼎鼎大名的。另外,也要欢迎来自成都的高科技企业代表参与我们的学术活动,带来最新专利融资项目的实践情况介绍。我们的沙龙是开放的平台,在胡律师做完主题报告后,会留出一些时间和大家互动,大家可以就胡律师在演讲中涉及的问题和大家思考到的问题等和胡律师展开交流。

然后胡少波律师开始了本次学术沙龙主题演讲。胡少波律师曾师从于冯晓青教授门下,冯教授是其知识产权领域的学术启蒙者。在演讲中,胡律师提到他认为知识产权的相关从业者,包括技术研发人员在内都应当时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树立求新求变的态度。其次,胡少波律师介绍了其独立执业后的第一个知识产权案件,即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诉福田雷沃重机股份有限公司专利侵权纠纷案的相关细节,在面对强大对手金杜律师事务所律师的步步逼近时,胡律师沉着思考、机智应变,带领原告三一重工公司取得了诉讼的胜利。此外,胡少波律师指出,目前关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交易、投资融资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术界的各位研究者,还有各级政府。建立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利商标交易服务中心就是广东省政府响应中央号召,推动广东省各企业升级转型的有益尝试。同时,各类企业尤其是掌握高新技术的公司对于专利等技术的生产力转化、产业化以及市场化有着十分急切的需求。未来中国企业的成功必然是对其技术的高效利用,必然是依托于无形之资产。胡律师基于长期接触广东省及国内其他省份的企业主的经验,认识到知识产权的利用转化,专利等技术的交易、投融资是未来知识产权领域的趋势,冯教授也指出我国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法律侧重于权利的保护而忽视了促进权利交易、生产力转化的法律功能。最后,胡少波律师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供大家讨论:目前专利(或专利技术)融资存在哪一些问题?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对成都方程式公司专利(专利技术)融资有哪一些建议?

主题发言结束后进入了交流阶段,大家就胡律师在演讲过程中涉及的多个问题各抒己见。冯老师和胡律师也根据自己专业知识进行补充、点评和答疑解惑。企业代表侯泽刚先生针对自身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诸如投资者观望情绪重、投资顾虑大、技术评估难、专利技术市场化困难等,与各位专家学者、硕士博士生进行了交流。

此次学术沙龙进入尾声,冯老师做总结发言,并宣布本次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沙龙活动圆满结束,对大家的积极参与予以肯定和鼓励。

气氛热烈的第13期学术沙龙让同学们感受到思想智慧碰撞的火花,体会到头脑风暴带来的无限快乐,此次学术沙龙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地落下帷幕。

(执笔:费氧,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沙龙

13场(总第29场)现场记录

 

主题:专利——一种新的投资和运作资本

主讲人:胡少波 律师

        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利商标交易服务中心主任

三环知识产权集团合伙人

主持人:冯晓青教授

        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4327  19:00---21:00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学院路校区科研楼地下201教室

举办单位: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利商标交易服务中心

 

 

冯老师大家晚上好!欢迎参加我们今天中国政法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学术沙龙的本学期第一场。这也是我们学术沙龙举办以来的第13场,总学术活动的第29场。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活动是很有成效的,接近两年已经举办近30场活动。我们中心的重要活动就是未来三年内一年举办10场沙龙,相信参加的同学也会有很大的收获。在这里预告一下,425号,两位著名专利研究专家将会在我校举办讲座。一位是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首席法官,一位是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的院长。讲座内容是从专利法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的。欢迎大家来参加。

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即专利的投资和运营。知识产权的转化,关键在于怎么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实在的生产力,实现有形与无形的嫁接,实现企业的最大经济效益。这个问题的探讨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远在南方的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专利商标交易服务中心主任胡少波律师来给我们做沙龙的主旨发言。律师界有“北有金杜,南有三环”之说,胡少波律师就是鼎鼎有名的三环知识产权集团的合伙人。这次参加活动的还有来自成都的高科技公司方程式电子有限公司的代表。胡少波律师对于诉讼代理、评估交易方面颇有心得。我们有请胡律师就这个主题进行半小时左右的发言。(掌声)

 

胡律师:首先感谢冯教授和在座各位给我这个机会在这里演讲。其实我在两年多以前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过一次讲座,是由一个博士生主持的。这次活动由冯老师亲自主持,我深感荣幸。我先说几句题外话。在座各位有多少听说过服务方法专利?我本人2004年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服务方法专利的研究,距今大约有10年的时间了。10年过去了大家对服务方法专利仍旧所知不多,这让我觉得有些遗憾。我想说的是,大家在知识产权领域应当具备乐于并很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在座各位还在从事其他的事情,比如玩手机、聊QQ等,那么我感觉你可能不太适合从事知识产权行业。因为从事知识产权必须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经常给企业的研发人员做讲座,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没有相关的意识,那你们不适合做研发。这是第一个题外话。第二个题外话刚刚冯教授也提到了,做知识产权最专业的所是金杜律所。我可以讲一下跟金杜律所交往的小案例。我本人独立执业后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三一重工和福田雷沃德的专利权纠纷案。二审时对方找到金杜律所做代理人。当时权利要求中有一个技术特征是这样的:主油缸行程加长。在座各位可以考虑一下他的表述是否有问题。三一重工最有特色的产品是泵车,专利就是关于泵车里的砼活塞更换技术。在对方当事人申请三一重工专利无效时 ,三一重工的解释就是自己的主油缸行程比现有技术的要长。在侵权认定的时候就需要测量原来和现在的油缸行程分别多长,然后进行比较。现有的很好量,213公分。但原来的是多少呢,没法测量。二审中金杜律所就提出这个观点。这个问题就很麻烦。如果回答不上来就有可能导致败诉。当时我灵机一动,发现主油缸和输送缸一样长,主油缸蹦过来一米,输送缸就蹦过去一米。在座各位能发现怎么解决金杜律所提出的这个问题吗?那我再提示一下。现有技术的主油缸假如是A,现有技术的输送缸假如是B,专利技术的主油缸是C,专利技术的输送缸是D。现在技术里A=B, B又等于专利技术的C。严格来说应该是AD进行比较,现在通过类推关系就可以测量的出来。今天我要讲的是《专利——一种新的投资和运作资本》。这个题目我斟酌了很长时间。我最早接触知识产权是通过看冯老师的《著作权法通论》。书里面问号特别多,对我一个没基础的人来说比较难懂。我本人接触知识产权已有21年。而从我跟冯老师做学生读知识产权到今天已经12年了(指的是2002年起冯老师成为我的硕士生导师)。通过刚才案例你们可以看出,我本人对传统的知识产权是很娴熟的。传统知识产权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挑战。在这种前提下,我想做一些新的事情。对专利的投资融资,我真正的思考源于五六年前。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就是我尝试的结果,这是一所省委省政府批的国企。我们一般的生产要素是指生存资源、劳动者。但现在两大生产要素都有些麻烦。生产资源已经很贫乏,大米,铁矿石大量依靠进口。劳动资源成本也非常高。传统两大生产要素已经很难处理。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一批新的生产要素涌现。传统的劳动者都是从事简单机械劳动,而现在的劳动者就不能再这样,我们要求技术方面的劳动者。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专利的概念。专利和专利技术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在座各位可能比我更清楚。其实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运作模式,这就会带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效益,企业家的利润就由此产生了。我认为民营企业发展较成熟的还是广东省。这类企业有几个要素:第一,所有厂房都是自己盖的;第二,运作资金是自有的,没有贷款;第三,员工比较稳定;第四,有自己的品牌和技术。现在广东省留下来的企业大部分符合这几个要素。我本人的客户当中大部分是潮汕企业家和温州企业家。他们都发现现在寻找利润空间比较大的机会已经比较难了。所以他们也在寻求利润空间比较大的行业和产业,这也是我们中心成立的背景和前提。今天我想重点探讨的是两个问题: 一、目前专利(或专利技术)融资存在哪一些问题?二、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希望在座各位不要吝啬自己的智慧和聪明才智,给我们提提建议。接下来请方程式公司的代表来讲讲他们在专利融资方面的想法,结合他的想法,我们一起讨论。谢谢!(掌声)

 

候泽刚(成都方程式电子有限些公司):冯教授,胡律师,在座各位,大家好!我是成都方程式电子有限公司销售方面的负责人。我姓侯,叫侯泽刚。今天很荣幸可以跟大家交流。方程式公司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在技术领域有很多积淀,尤其是指纹技术方面。我们在指纹技术如何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办公方面做了不少的积累。中国的大环境,很多企业处于转型期,不少资本苦于找不到好的项目,而很多技术型企业又苦于专利得不到转化。今天这个平台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与大家探讨作为资本的专利怎么完成生产力的转化。我着重分为两块介绍:一是指纹公章,二是指纹公章处的大的市场环境。这个过程中欠缺一个生产力转化的环节,这个环节将主要依靠资本运作和投资或通过传统的渠道招商引资来实现。胡律师主导的专利资本运作是很好的契机,企业盈利不是单纯取决于人力或物力,而是依靠良性的商业模式。所以我们公司和我个人很看好这种依靠专利技术融资的平台。指纹印章可以应用于个人身份认证、政府办公等多个领域。我们曾调查过宁波的一家企业,只有50人左右,大概有3个集装箱的印章出货,而3个集装箱是多少印章呢,400万次印章。印章是没有统一的要求的,国家也在不断的制定制度规范印章市场。对企业、机构和学校来说,管理印章都是很大的任务。现在的印章管理主要依靠个人,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而我们致力于做到什么人用章,什么时候用章都能做到管控。公章一般与权、钱、名有关,各个公司也很敏感。而我们主要应用生物识别技术和指纹技术,将传统的木制、铜质公章转向电子化公章,并通过云技术将在线不在线的公章都管控起来。我们将印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大家熟悉的传统印章,第二类是升级版的印章,即在传统的印章上加二维码等,第三类是电子印章,采用生物识别和信息存储技术。我们预计下一代的智能印章可以监控盖章次数和整个盖章过程,现在最先进的是云印章,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授权就可以盖章,它不局限于实体,而是类似于数字签名。根据我们三年的调研,智能印章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这是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的行业。我想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掌声)

 

冯老师:我们今天的主题还是关于无形资产的转化问题。尤其对我们的企业和科研院所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具有非常大的市场需求和实用价值。但是科学技术怎么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是一个大问题。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做的就是这些事情,就是在买卖双方之间牵线搭桥。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这几年国家科技部发布了不少相关规定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所谓转化一是指商品化,即把专利成果当作一种商品直接卖钱,在法律上就是专利权的转让和许可等。二是指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这三者是有区别的。产品化是指转化成专利产品。产品化后形成一种规模经济就是产业化。我们国家存在“科技经济两张皮”现象,很多专利技术在睡大觉。换一种思维,我们也不一定说如果一项专利没有实现转化就是废纸。很多企业包括跨国公司为什么申请成千上万的专利,这个问题大家想过没有?是为了竞争战略,是通过专利战略来打击竞争对手,抢占市场。我们国家近几年也有了专利信息交易平台来促进这样一种交易。第二个问题也比较复杂。我们到商店买东西,这些东西当然是有确定价值的。但知识产权的交易涉及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这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比较缺乏,评估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此也不甚了解。观念的淡薄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障碍,比如银行接受无形资产融资不够普遍。我可以举一个有趣的例子。有一个老师成立了一个研究性公司,准备去国有银行贷款,但没有一家银行愿意贷。最后有家民营企业主动找上门来,愿意贷款500万。这是那个省知识产权融贷第一单。这件事热度不断上升,以至于现在国有银行纷纷找上门来要求提供贷款,这件事让很多人收益。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有很多企业一分钱都没贷到,因为银行不放心。以前我们只谈知识产权的保护,十八大以来开始注重知识产权的运营,党的文件中“知识产权的运营和保护”,把运营放在前面,足以看到国家的重视。但是转化体制具体怎么建立起来,大家可以探讨一下。

 

胡律师:其实我个人对这个问题也有思考。在全球和中国范围内,意识已经有了。在美国,是FBI在管理仿冒专利和商标的案件。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台湾四维公司和美国艾利公司的案例。四维公司的董事长是70多岁的老先生,美国公司的技术高管说有一个不干胶的商业秘密给他,老先生就自己到美国去拿,结果刚刚准备交易时就被FBI抓了,在美国蹲了两年监狱。从这方面例子可以看出,美国在这方面意识比中国强很多。关于政策和法规,国家领导层面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昨天李克强总理强调要让科研人员占有公司股份,这体现出对技术人员的重视。我个人也这样主张。这是制度层面的问题。我们今天探讨的问题是实操性的。刚才冯教授主要讲的是,怎么让别人认可你的价值。其实中国人的从众心理非常重,从领导层到群众都有这样的倾向。彰显价值的问题不应由技术人员完成,而应由服务人员来完成。至于担保的问题,融资问题应由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我们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就有这样的机构设置。第一单是最难做的,第一单做成了,养成这个习惯了,以后就方便做了。我在这里抛砖引玉。大家认为方程式公司在融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候泽刚:针对刚刚胡律师的问题,关于技术型公司怎样依托已有资本运作的问题,几乎没有先例。我们公司基本是依托传统的渠道进行使用转化。从目前来讲,我们有几个问题:一、我们认为专利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对于投资方来讲,他们怎么判断专利的价值。二、专利的价值怎么评估。三、专利持有者是甲方,投资方是乙方,甲乙双方对专利价值评估不统一时,谁来做协调;怎么保证评估公司的公平公正。四,风险系数怎么规避。大家可以来探讨一下。

 

罗娇(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根据您刚才的观点,知识产权的投资转化中主要有两个困难:第一,怎么去说服银行。第二,怎么说服银行之外的投资商。这两个困难的焦点在于怎么确定专利的价值。银行融资难主要是银行会考虑知识产权价值融资的风险问题。风险有四个:第一,确权的风险,即知识产权是否是融资主体的。第二,估值的风险,现在知识产权估值困难,没有统一的标准。第三,经营的风险,即知识产权的实施需要相应的硬件,要求较高。第四,处置的风险,即不使用时如何变卖。根据统计,一个正常的专利权要融资,它的资金成本大约10%~12%,借民间高利贷成本是14%,中间才差别2%。知识产权融资的成本基本可以和民间高利贷的成本画等号。一方面对企业来说成本高,另一方面对银行来说风险也较大。这些障碍的解决的模式有两种:第一是浦东模式,第二是成都模式。浦东模式中银行主要是做风险分散。银行找几家公司做债转股的约定,即将债券转化为知识产权融资的股权,以此降低银行的风险。成都模式也是通过相似的方式降低自身风险,但它创新的一点是有政府的引导,这主要由成都市知识产权局下属的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的。我大概想到的就是这些。

 

冯老师:我接着你的话题再补充一下。知识产权融资主要集中在专利领域,虽然我们国家在大力推动,但是效果不太明显。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还是不同的,有形财产在拍卖变现时不会贬值,但无形财产的价值则不稳定,有时会贬值,加上知识产权本身的法律风险,如未及时交年费或被宣告无效,都是很大的问题。现在我们证券市场发展也不成熟,据我知道的信息,知识产权证券化在国内基本是空白。资本证券化的两条路,一条尚未开始,另一条效果不理想。总的来讲,不管是浦东模式还是成都模式都不是市场化的,而是偏行政化的,或者叫半市场模式。北京就是半市场模式的代表,由政府给予企业一定的补贴,全市场模式当然不是这样的。国家应当在制度方面应该做相应的完善,现在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是空白。观念的进步对于法律制度的改善是很重要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要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这需要制度的支撑。就像我们的专利法,上学期我接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委托,作为专家组组长起草专利法的专家建议稿,对立法提出一些建议。美国、日本、韩国除了知识产权法外,都有不少促进知识产权转化的法律,而我国的相关法律都相对较为抽象,没有一个细致的规定。因此我认为我们学法律的同学要在研究知识产权的转化方面多下功夫。还有一点,从微观层面上,对于企业来说,知识产权转化的机制建构不太理想。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每个经济人都是理性的。如果知识产权转化做的好,这就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科技创新要和市场接轨,在日本、美国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和市场部经常保持联络。香港的研究院借鉴了斯坦福模式,进行了这种安排,专门卖技术,每年的订单都达上亿元。我国大量的创新在企业,所以企业的技术转化问题更为突出。我最近也做了不少知识产权战略的课题,对此深有体会。现在同学们想进国企都比较难,因为国企本身知识产权部门的人数就不多。如果没有技术人员,也没有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企业怎么保护知识产权呢?所以制度问题是个大问题。我就先说这些。大家还有别的意见吗?

 

吕莹中国政法大学2012级知识产权法专业硕士研究生):我觉得在专利转化方面,你必须说服融资方你的技术先进性在哪里,与现有技术有什么差异。在实践中可以让潜在的用户代表提出能接受的最低价格和最高价格分别是多少,在合议的基础上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价格。刚才胡少波律师提到了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我感觉在融资方面提高意识不是一方两方能做到的,知识产权的创造、运营、保护、管理四方都应当起到一定的作用。对我们企业来说,多半是创造和运营方,首先应当设身处地地为市场的需求考虑。

 

候泽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确实存在这几个问题。第一个,专利是否具有价值的。现在社会还没有一个公正的评估标准,现在我们只有三方可以评估,第一是市场范围内的评估,即通过一定的数据反映,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企业家,用户,渠道和最终提供服务的环节。比如一个产品的发展方向是什么,用户需要的安全、便捷和舒适是否能达到。第二个,良好的专利怎么融资问题,即专利怎么通过融资发展壮大。这还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刚才冯教授提到一个制度和政府导向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希望政府搭建平台,中间的流通环节由企业自己去运作。如果政府已经将框架搭好,这是比较理想化的流程。风险投资可以分为几类,如果是实体专利,那么它的风险是可以评估的,由专利方和可能的融资方一起去评估。在政策和体制完善之前,可以按照个案去做。后一问题依托的是前两个问题,前两个问题解决,后一个问题迎刃而解。

 

冯老师:我简单总结几句。关于知识产权转化,除了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完善,还要研究市场的导向。刚才侯泽刚谈到,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来具体运作。交易平台的建设也很重要。但是交易平台怎么建设,是政府的控股投资还是引进民营资本很值得探讨。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在广州市是第一家从事这类行业的企业,这对政府来说也是很有魄力的事情。知识产权转化的中介人是在知识产权的买方和卖方之间牵线搭桥的人,我们国家缺少这样的人才。还有一个问题,我国风险投资家较少,尤其是无形资产方面的风险投资非常缺乏。立足于技术创新的风险投资机构加上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再加上政府搭建的平台和企业的保护和管理的体系,这几块结合起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才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也能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从具体的层面来解读我国的创新发展战略。这次沙龙结束了,再次感谢来自广州的实务界的专家!(掌声)

 

相关文章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第17场(总第30期)成功举行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第18场(总第31期)成功举行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第19场(总第32期)暨“万慧达”2014年度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沙龙专家讲座第20场(总第33期)成功举行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生学术沙龙第14期(总第34期)成功举行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3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