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论坛 > 其他知识产权论文选登 >  文章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走自主知识产权之路——二论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知识产权有力支撑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2012年7月25日  作者:谢小勇  时间:2013-04-10  阅读数: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在新一轮的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始兴起。这类新兴产业往往与知识产权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本质属性均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拥有大量的发明专利等高质量知识产权。在日前举行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6点意见,其中特别强调“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当前阶段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即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工作,关系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效和未来发展,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要走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纵观人类经历的3次技术革命,每一次技术革命均产生与当时的技术创新相对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依附技术、面向未来、带动性强的特性,其发展与壮大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振兴和战略安全。因此,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也成为我国能否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不被发达国家甩在后面的关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产权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的发展必须依赖科技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突破。而突破关键技术,则主要依靠资金和自主知识产权。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无论是技术的研发还是专利的维护,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而,这种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必然拥有对较高市场回报的诉求。而没有受到法律保护的关键技术,必定抢占不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也占领不了知识经济的制高点。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目前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突破口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据统计,近5年来,世界范围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利数量激增,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速显著加快,是同期传统产业领域发明专利申请平均增速的3倍至4倍。以移动通信领域的长期演进技术为例,每半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幅在50%以上。目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发明在专利文献中涵盖90%以上。

  近年来,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始涌现,专利制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仍然较小、效益仍然较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表现在多个方面,在知识产权领域主要体现在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支撑、专利信息利用不够、缺乏知识产权高端综合性人才、将知识产权资本转化为市场资本的能力较弱等。

  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要自我创新,更不是闭门造车。提升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首先要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基础。进一步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科学布局,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得知识产权;其次,要促进知识产权市场运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知识产权价值,积极拓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方式,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政策,支持知识产权质押、出资入股、融资担保以及进一步创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形式,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机制;第三,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能力和相关服务体系建设,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在产业集聚区实施知识产权集群管理,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信息运用水平,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第四,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最后,要加强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走出去,要支持中国市场主体在国外部署知识产权,鼓励到国外运营知识产权,进一步加大国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力度。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性发展带来了国际分工的大发展、产业的大转移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大流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成为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本的重要手段,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动力,也是获取利润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着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走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之路。

相关文章
直面“337调查” 中国企业莫轻言放弃
面对“337”中国企业莫言放弃
扩大科技开放合作需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基础——六论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知识产权有
科技创新需要知识产权全程服务——一论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知识产权有力支撑
合作伙伴更要守住法律底线——江苏南京“4·16”制售盗版教辅图书案侦办始末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3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Zip:100088)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