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之一) > 知识产权战略 >  文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吴汉东  时间:2009-07-20  阅读数:

2008年度《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中,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仅占6.2%。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转变认识,以一个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争创更多知名的民族品牌甚至世界品牌,不断提升知名品牌的国际市场影响力。

 

    三是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版权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竞争力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核心,处于领先和主导的地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高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仅在经济上需加以考量,而且事关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安全,涉及国家的软实力。当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软实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争夺文化市场,形成本国文化产业在全球化国际社会的竞争优势。现在世界文化市场的分割,依然是西方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美国占据世界文化市场42.6%的份额,欧洲国家占到33.9%,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占19%,而其他国家共享有不足5%的份额。就亚洲和南太平洋国家所据有的19%的份额而言,日本占据10%,韩国拥有3.5%,而中国仅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这说明我国文化产品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除此之外,版权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亦显不足。近年来,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2718.9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61%,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据悉,至2010年,北京市文化产业总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将达到10%。据“创意产业之父”、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估算,目前全世界文化创意产业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14%,英国为12%。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是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潜力还远未发挥。鉴于上述这些情况,我们要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以文化拉动经济的增长。

 

    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正处于关键阶段,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必须从多方面注重其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战略作用,从而更为有力地为我国应对金融危机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三、国际金融危机下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应对

 

    知识产权战略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长远政策。当前的情势既是危机又是机遇,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实施,将为我国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氛围提供政策指引和制度支撑。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和政策的有效运用尚缺乏以下要素,解决这些问题将是运用知识产权 “化弊为利”、“兴利除弊”,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路径和长期举措。

 

    第一,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公共政策体系。在公共政策体系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政策”目标,并不是知识产权制度独立承担的,其目标取向也应体现在其他公共政策中。与知识产权制度相关联的公共政策主要有文化教育政策、产业经济政策、科学技术政策、对外贸易政策等。作为政策决策主体的政府,其任务在于制定和完善政策,并注重不同政策间的协调。当前,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加大投入,刺激出口,拉动内需,力求减少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据悉,未来两年中国还将投入4万亿强力启动内需。但从投资数额的分布情况来看,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高达18000亿,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3700亿,生态环境方面3500亿,保障性安居工程至2800亿,而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投入则仅为1600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知识产权管理政策研究报告
地方商标战略及其制度完善——以《湖北省著名商标认定与促进条例》的制定为例
知识产权战略的范畴界定与内容构成
全球化、后发优势与知识产权———以技术对象为分析基础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与建设创新型国家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