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之三) > 知识产权侵权及其法律责任 > 知识产权侵权的民事责任 >  文章

版权合同与网络服务商的法律责任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  时间:2008-04-13  阅读数:

 

周林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

    最近网络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第一个方面涉及版权合同。根据我国版权法的规定,对作品的使用,使用者一般应当首先取得作者同意或者与作者签订合同,同时还需要向作者支付报酬。在一般情况下,向作者或版权权利人取得授权是使用作品的前提条件。

     实践当中,很多作者或者版权权利人不熟悉合同和版权。对于版权合同,他们或者拒签,或者拿了合同不细看就签。另外,还有重复授权的情况。这反映出一些作者对版权、对合同以及对自己的利益认识不清,也给这些作者将来维权以及正常的作品使用带来消极影响。

     从使用者方面看,一些出版社和网络内容提供商,他们在与作者或者权利人签订版权合同时,往往要求一揽子授权,通过一纸合同,把作品的数字化、网络传播、改编、海外发行等权利,全部都拿到自己手里,但是他们付给作者的报酬仍然是每千字40~100元,其与新复制传播技术之前所采用的使用作品的传统形式付出的报酬没有变化,这不公平。更严重的是,有些拿到一揽子授权的商人,以替权利人主张权利的名义去诉讼或收费,变相地行使本应该由作者集体组织行使的权利,使得作者集体组织开展工作受到障碍。

     对于不平等的版权合同问题,值得反思。1990年版权法里有一条规定,对版权合同的有效期给予限制,即版权“合同的有效期限不超过10年。合同期满可以续订”。这一条规定,遭到一些法律专家的批判,以至于在2001年版权法修订时把它取消了。德国在2002年时,恰恰通过并实施了一个新法———强化作者和表演者合同地位的法律,该法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对作者的合同予以强化。这个新法归结到一句话就是,使用者对作品的任何一种使用,都要向作者支付一笔“合理的报酬”,不管你合同是怎样签订的,只要使用了作品,都要付酬;如果不付酬,那么作者就可以依据这个新法废除原订合同,并主张自己的权益。当然,德国的这个立法也不是说没有问题,比如如何确定“合理的报酬”?怎样操作?标准是什么?但它所体现出的理念是,保护在市场竞争当中处于弱势一方的作者的利益。我们在1990年版权法中规定版权合同的有效期限不超过10年,就是考虑到作者在签订合同时处于弱势一方的情况。该法的本意是,合同10年届满以后,作者可以再跟出版社讨价还价和主张权利。立法者希望借此更好地保护处于弱势一方的作者。当然在实践中,也出现少数作者在10年合同届满以后漫天要价,使得一些大型作品难以修订或再版、重印的情况,但这毕竟是个别现象。当时的立法理念跟2002年德国立法的理念应该是一致的,即国家对处于弱势的一方应给予必要的干预和保护。

     实践中,对于作者与使用者在作品使用上发生争议的案件,要妥善处理。例如,出版社在以每千字40元代价取得某作品包括纸介质出版、作品数字化和网络传播等权利后,在出版电子版时,作者提出稿酬要求,以及作者在与某使用者签订包含上述内容的合同后,自行或者再授权他人对自己作品进行网络传播时,该使用者提出对作者的违约诉讼。对此,法官应充分考虑法律的公平原则,而不仅仅基于所谓“意思自治”、“合同优先”,片面地、不分情况地适用“合同优先”。

     第二个方面从网络发展和现实情况来分析。网络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网络内容提供商(icp),另一类是网络服务提供商(isp)。isp就是只提供一个平台,作者可以自由投稿,读者可以上来阅览。这样的网站对内容不负责,不用去购买内容,不用去签约,网站既不收费,也不付费,这样对读者也很方便,实践中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icp是提供网络内容服务的。icp不满足仅有一个平台,它要有内容,要去找作者或者版权权利人去签约来丰富其提供的内容。

     法律对icpisp有不同的规定。icp,也就是网络内容提供商,他承担的责任要相对多一些,比如说他要对所提供的内容出具合法授权的证明,没有合法授权,把别人的有版权作品拿到自己网上经营就是侵权,就是盗版。对此,我国家有相关规定。

     对于只提供信息交换平台的isp,实际上法律给予它一定的优惠和免责,类似“避风港”这样一种形式。也就是说,它只承担停止上载的责任。当作者发现未经自己许可的作品上网,或者发现有人冒名把他的作品上载到网上,他可以在提供必要的相关证明的情况下,要求isp把相关作品撤销。isp只承担这样的责任。如果isp在接到警告以后,明知这是侵权作品,作者也提供了必要的身份证明和权利证明等相关材料,还不撤销,这时就有可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但是有一些内容提供商icp,也就是拿到授权的一些商人,他们以为自己拿到了授权就可以去诉任何对有关作品进行使用的人,企图通过诉讼获取暴利、打压竞争对手的目的。实践中也发生个别icp起诉isp的情况:有的icp先提出侵权诉讼,当isp拿出自己的经营模式和当初上传者的相关信息之后,他们就撤诉;之后,这个icp又拿出另外一些作者的授权证明,再提出诉讼。这种没完没了的纠缠,干扰了isp的正常经营。这实际上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但是,既然法律已经严格地区别了两种网络服务商,严格区分了相关的法律责任,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就不必过于担心。

 

 

 

相关文章
论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知识产权侵权与损害赔偿
“间接侵权”辨:从“百度、雅虎案”说开去
论侵害他人商标权的不当得利
商标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