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之一) > 知识产权基本理论 > 其他 >  文章

对智力成果权范式的一种历史分析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李琛  时间:2009-02-05  阅读数:

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可见,商标与专利等智力成果权的共性,除了工业产权概念的桥梁作用外,最初并不是通过一个明晰的逻辑基础连接的,更主要的是在规范意义上,智力成果权制度提供了很多类推的基础。例如,人们注意到,商标登记与专利和外观设计登记在许多细节上几乎是相同的,为了保证新的商标登记机构的有效运作,有必要以专利局为模仿对象。(注:Brad ShermanLionel Bently:The making of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the British experience,17601911》,第198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注16)换言之,在第二性的角度,商标与智力成果有统一的理由。商标的非智力特征,没有阻碍商标权在制度上与智力成果权的统一。至少在19世纪80年代,商标法已经被公认为知识产权法的组成部分。(注:Brad ShermanLionel Bently:Themaking of modern intellectual property——the British experience,17601911》,第197页,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注6)这必然会反过来淡化智力劳动在统一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的功能。

三、启示

    
综上,ShermanBently得出了知识产权的统一基础从智力劳动到权利对象的结论。至于权利对象的共性是什么,ShermanBently认为是无体财产,我们未必认同这个具体结论。最有价值的是,从智力劳动到权利对象为我们探索科学的知识产权概念指明了方向,知识产权之所以成为独立的权利群,其连接因素不在于权利产生的劳动过程,而是权利对象自身的共性。商标法为什么能够借鉴智力成果权制度?因为商业标记和智力成果在构成形态上是相似的(如何概括这种形态,仍有争议,我国有无体财产说、信息说、信号说、形式说等观点)。只要财产形态相似,支配财产的行为必然相似,于是可以适用相似的行为规范。法是行为规范,因此,权利对象的共性足以支撑一个独立的法域。
    
历史的分析表明,用智力成果统一知识产权,只是体系化的阶段性成果,并且这个阶段早已被超越。至于为什么智力成果权说的权威地位犹存,也许和知识产权的命名有关。据学者考证,知识产权一词,早在1738年就由瑞士人杜纳尔森(JohannRudolf Thuineisen)提出,他用这个词表示智力创造的财产(注:郭寿康主编:《知识产权法》,第1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Cornish也指出,“intellectual property”一词最初的含义仅指作者对作品的权利。(注:Cornish: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s,copyright,trade marks and allied rights》,第3页,Sweet& Maxwell 1996)因此,这个命名中的知识直接与智力成果相联。人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不可能毫无遗漏地认识事物的全部特征,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某个名称的内涵或涵义,并不能代表所指对象的全部特征或特征。”(注:索尔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梅文译,译者序部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但是,一旦名称被沿用,人们容易忘却命名的历史性,直接从命名的字面含义去界定概念。智力成果说的主流地位,也许正应了黑格尔的话:定义大多从语源演绎而来,特别是从特殊事物中抽象出来,所以是以人们的感情和观念为基础的。”(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第2页,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作为历史传统反映的名称,可以被保留,以尊重法律文化的延续性。但是,命名的内涵是演进的。我们对知识产权称呼的尊重,不妨碍对概念含义的反思。
    
关于知识产权概念的下一步探索,应当是如何概括权利的对象,不必纠缠权利对象产生的过程。

 

 

原载于《知识产权》2004年第2

共5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相关文章
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
“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之界定
知识产权制度及其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规范的技术与法律的协调
商标显著性传统理论评析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