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之一) > 知识产权基本理论 > 其他 >  文章

质疑知识产权之“人格财产一体性”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李琛  时间:2009-02-05  阅读数:

另一位后现代哲学大师福柯在《法兰西哲学公报》上发表了什么是作者?”(Qu est cequ unauteur?)一文。这篇文章被视为对康德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中什么是书籍?”的回答。【31】在什么是书籍,康德称那个以他自己的名义通过书向公众说话的人是作者32,作品与作者的意图密不可分。福柯恰恰要挑战作者的中心地位,他的文章标题与康德的文章标题针锋相对,寓意着两种作品观的对峙。福柯质疑作品体现人格的古典美学观,主张作品的自为性。他把作者替换为书写者”(writer),“作者”(author)的拉丁文词源是autor”,生产者、推动者之意,强调了作品源出于何人。在后现代美学看来,这并不重要。书写的意义,不在于抬高书写行为,而是创造一个使书写者永远消失的空间。33】人们只以作品为欣赏对象,无须揣测作者的意图。作者对文本的统治,减损了文本诠释的多种可能性,压制了作品本身的价值。福柯在结尾引用了贝克特的话:“谁在说又有什么关系?”在后现代主义看来,作者应当从作品中隐去,“除证明商业交易规则要求外,署名之加插背后并无物事。34】于是我们猛然惊觉,曾经影响作品的法律属性的哲学与美学理论已是夕阳几度”,19世纪文化思潮塑成的法律制度却青山依旧。若作品之人格财产一体性既不合逻辑,当年偶然造就它的文化浪潮又悄然隐退,它还能以何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令人生疑。

不过,法学毕竟不同于哲学或美学,法虽然不能脱离第一性的社会现实,但同时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出于规范目的创生独特的法律概念,譬如法人”,只能存在于法律之中。如果把作品是人格之外化的论断当作纯粹的法学命题,并且依此论断设计的法律制度在现实中运转良好,即便与哲学或美学观点有所出入,亦无伤大雅。况且作者权体系已将著作人格权制度作为自身法律文化的标志,生生割裂,难免有切肤之痛。库恩曾言:“科学像制造业一样———更换工具是一种浪费,只能留到需要的时候进行。35】因此,本文在逻辑分析与历史考察之后,并不急于抛弃作品是人格之外化的观点,还要进一步审视作者权体系的规范效果。

尽管在制度表象上,作者权体系皆承认著作权中包含著作人格权,但严格按照两权一体性设计立法的只有德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法学界出现了一元论与二元论之争。一元论认为作品中包含的财产利益与人格利益是不可分离的,著作权不能分割为人格权与财产权,它是人格性与财产性合一的权利,这是彻底的两权一体论。这种不合逻辑的观点在德国立法中取得了胜利。如此以观念上的
共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相关文章
“直接获得经济利益”之界定
知识产权制度及其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社会规范的技术与法律的协调
商标显著性传统理论评析
商标显著性新探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