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请登录], 新用户?[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添加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English
当前位置: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 > 知识产权特色论坛(之三) > 知识产权诉讼 > 知识产权诉讼总论 >  文章

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

来源:知识产权学术与实务研究网  作者:崔国斌  时间:2009-06-08  阅读数:

[45]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2)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关于这一司法解释的整体介绍,参见蒋志培:《如何理解和适用<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载《人民司法》, 2002年12期。



[46] 《著作权法》(2001年修正)第17条、第13条。



[47]李淑贤诉李文达等,北京中院(1989)中民字第1092号;北京高院(1995)高知中字第18号。本案《我的前半生》的执笔人最终被剥夺了作者身份。笔者认为本判决违背法定的著作权归属规则,是错误的。



[48] 实际上,除了这两种学说之外,人格学说(Personality Theory)在知识产权法领域也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它被视为知识产权中精神权的理论基础。Justin Hughes,The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Moral, Legal, and International Dilemmas, Edited by Adam D. Moor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7, pp. 108-109。人格权学说和劳动学说一样,也倾向于强调较强的保护,因此后文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劳动自然权学说和功利主义学说的对比上,不再讨论人格权学说。



[49] John Locke, Two Treatises of Government,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cation House, 1999, p.287-290。



[50] 洛克是为了反驳罗伯特·菲尔默(Robert Filmer)对于格劳修斯自然法观念的歪曲而提出的劳动学说的。Peter Drahos, A Philosoph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Dartmouth Pub. Co. Ltd. 1996, pp.41-42.



[51]Peter Drahos,同注5043-44; 洛克的财产观甚至包含着两种对立的解释,其一是必须给予劳动者以回报,这样才能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其二是一种规范性的阐释,那就是劳动者应该获得回报。Justin Hughes, 同注48,第114; 类似观点参见A. Samuel Oddi TRIPS - Natural Rights and a "Polite Form of Economic Imperialism" 29 Vand. J. Transnat'l L. 415 , 428 (1996);Steven Cherensky, A Penny for Their Thoughts: Employee-Inventors, Preinvention Assignment Agreements, Property, and Personhood, 81 Calif. L. Rev. 595, 634(1993).



[52]参见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cation House, 1999, p.175.



[53]参见Wendy Gordon, On Owning Informati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Restitutionary Impulse, 78 Va. L. Rev. 149, (1992) P.167。“财产权劳动学说很容易获得人们道德上的认同,并往往成为人们抵制资本肆意横行的有力思想武器。”易继明:《评财产权劳动学说》,载《法学研究》,2000年第3期,第95-107,105页。



[54] H. Spenser, Social Statics 68 (rev. ed. 1896).转引自Linda J. Lacey, Of Bread and Roses and Copyrights, 1989 Duke L.J. 1532, 1539(1989).



[55] Edwin C. Hettinger, Justify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tellectual Property, Moral, Legal, and International Dilemmas, Edited by Adam D. Moor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997, pp.17-38; Justin Hughes, 同注48,第107-178页。



[56] Frank I. Michelman, Property, Utility and Fairness: Comments on the Ethical Foundations of "Just Compensation" Law, 80 Harv. L. Rev. 1165, 1208-1213 (1967).



[57] 参见 David Hume,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cation House, 1999, pp.484-501( Book III, Part.II, Sect. II).



[58] 吉米·边沁(Jeremy Bentham): 《立法理论》( The Theory of Legislation),李贵方等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138-140页。



[59] William F. Patry, Copyright and Practice Vol .1 The Bureau of National Affairs, Inc. 1994 p.136.



[60] Ronald V. Bettic Copyright Culture,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estview Press 1996, p.33.



[61] Ronald V. Bettic , 同注60,第25页。



[62] Donald S. Chisum, Michael A. Jacobs, Understand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Matthew Bender, 1995 §1C 1-7.



[63] 正如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在Bonito Boats, Inc. v. Thunder Craft Boats, Inc., 489 U.S.141, 151 (1989)中指出的那样:“思想的自由利用是基本规则,联邦专利法的保护则是一个例外。”



[64] 法官是否了解洛克、是否了解劳动自然权学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法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站到了劳动自然权学说的立场上来判决那些模糊的案件。其中的道理就像美国法院虽然明确拒绝自然权学说,但是在具体的案件中法官还是经常受到这一学说的强烈影响一样。比如,美国最高法院在Ruckelshaus v. Monsanto Co., 467 U.S. 986, 1002-03 (1984)就引述过洛克的Second Treatise说明商业秘密是一种“财产”应该受到保护。Wendy J. Gordon, A Property Right in Self-Expression: Equality and Individualism in the Natural La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102 Yale L.J. 1533,1540(1993)



[65] 比如,在青岛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等诉东岳时通电器公司案,案例参见杨金琪,同注22,第660页; 北京仪表机床厂诉北京汉威机电有限公司案一审判决(同注32);宋维河诉东北菜风味饺子馆案(同注36)等。在广西广播电视报社诉广西煤矿工人报社案(同注18)中,从公开的判决中虽然不能直接看到法院判决的理由,但是对该案结果有着重大影响的学者作了很好的说明:“电视节目预告表,不论其是否足以成立著作权,因为是电视台通过复杂的专业技术性劳动制作完成的成果,……已属于原告的合法财产”梁慧星同注15,第346页。



[66]梁慧星同注15,第347页。



[67] 同注65所述案例。



[68]中国学者虽然提出一些历史文献材料,揭示中国传统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思想的萌芽。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第5、23-24页;但是,这些零星的纪录并不能说明版权保护观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获得积极响应和广泛认同。正如周林所言“在缺少人权保障的封建专制制度下,除了少数几个牌记以外,不可能为现代版权制度留下多少本土资源。” 周林:《中国版权史研究的几条线索》, 载《中国版权史研究文献》,周林、李明山编,中国方正出版社 1999年版,第VII页。关于中国知识产权法历史的分析,可以参见吴汉东:《关于中国著作权法观念的历史思考》,载《法商研究》,1995年第3期,第44-49页。



[69] 通常认为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立法的重要推动力源于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美利坚合众国能源部在高能物理领域进行合作的执行协议》第6条、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第6条。参见赵元果编著:《中国专利法的孕育与诞生》,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3年版 第37-38页;沈仁干、钟颖科:《著作权法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1页。



[70] J. W. Harris, Property and Justice,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96, pp.191-197.



[71] 参见 1960年文化部党组、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关于废除版税制、彻底改革稿酬制度的请示报告》, 载周林、李明山等 同注68,第321-324页。



[72]欧洲大陆典型的代表是法国。在启蒙时代的法国,在大革命热情的感染下,将对智力创造的控制视为一种人权。Lois & Actes du Government (1790-91)转引自A. Samuel Oddi,同注51,第421页。



[73] 值得一提的是,1983年专利局的副局长沈尧曾在评论自然权利理论时明确指出:“这个理论将思想、知识和物质财富放在相同的地位,存在着方法上的错误。”沈尧曾:《专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载《专利工作调研资料》,中国专利局政策研究室编,1983年总第59期,第2页。



[74]这是当时身为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1983年8月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讲话内容。参见黄坤益:《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建立专利工作体系——黄坤益同志在专利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专利工作动态》,1983年总第64期,第1-18页。



[75] 参见赵元果 同注69,第82-97页。



[7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1984年)的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下列各项,不授予专利权:……,四、食品、饮料和调味品; 五、药品和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 。立法排除的理由,参见文希凯、陈仲华:《专利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版,第33页。



[77]中国版权的诸多历史文献可以参见周林、李明山等,同注68



[78] Wheaton v. Peters, 33 U.S. (8 Pet.) 590 (1834),转引自Paul Goldstein, Copyright, Aspen Law & Business, 1999, p.1:35.



[79] H.R. Rep. No. 2222, 60th Cong. , 2d Sess. 7. (1909) 转引自Paul Goldstein, 同注78,第1:36页。



[80] 许超:《软件最终用户侵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载《电子知识产权》,2002年第9期,第37-38页。



[81] 关于这场争论,可以参考博客中国网的“我反对——争论《软件保护条例》”专题。该专题将最高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对软件最终用户使用未经授权软件问题的规定视为民间抗议的胜利成果。参见http://www.blogchina.com/idea/call/



[82] 最高法院的《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一条字面上没有对非商业性用户使用盗版的问题给出结论,但应当理解为该司法解释免除了非商业性用户的侵权责任问题,否则就没有必要针对2002年《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30条的明确规定出台司法解释。



[83] Justin Hughes, 同注48,第141-152页。



[84] 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条;作为对比,《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第6条之二并没要求著作财产权中止后继续提供精神权保护。



[85] 参见Peter Jazsi, Toward a Theory of Copyright: The Metamorphoses of “ Authorship”, 1991 Duke L. J. 455 (1991).



[86] 江平、苏号朋:《民法文化初探》,载《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曹诗权、陈小君、高飞:《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中国民法法典化》,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第27-36,第28;苏号朋:《民法文化:一个初步的理论解析》,载《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3期,第242页。



[87]江平、苏号朋,同注86,第51;曹诗权等,同注86,第33页。



[88] Charles R. McManis, Unfair Trade Practices, West Publishing Co., 1991, p.9.



[89] Douglas G. Baird, Common Law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Legacy of International News Service v. Associated Press, 50 U. Chi. L. Rev. 411, 416(1983) .



[90] Gary Myers, The Restatement's Rejection of the Misappropriation Tort: A Victory for the Public Domain, 47 S.C. L. Rev. 673, 684(1996).



[91] Gary Myers,同注90,第684页。作者引用了Restatement (Third) of Unfair Competition (1993), section 38 cmt. b的表述;类似表述参见Douglas G. Baird, 同注89,第 413页。



[92] Douglas G. Baird, 同注89,第414页。



[93] Charles R. McManis, 同注88 9页。



[94] 参见Maya Alexandri,同注7,第 335-336;William Patry ,同注7,第P382 ;Douglas G. Baird, 同注89,第414页。



[95]王利明:我国民法的基本性质探讨浙江社会科学 2004年第1110;同样观点参见江平、苏号朋, 同注86,第51;曹诗权等,同注86,第27-36页。



[96] 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 Serv. Co., 499 U.S. 340, 344 (1991).



[97] William Patry ,同注7,第381 ;版权保护越宽,后续新的作品的创作成本因此越高。参见William M. Landes & Richard A. Posner,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Copyright Law, 18 J. Legal Stud. 325, 327-329 (1989)



[98] 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 Serv. Co., 499 U.S. 340, 350 (1991).



[99] William Patry同注7367页。作者认为许可公众自由复制事实或者其它没有原创性的材料,是保证科学进步的必要手段。美国国会试图立法干涉这一自由复制的权利,将剥夺公众依据宪法所享有的“消极权利”,超越法律所赋予的国会的立法权限。



[100] 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 Serv. Co., 499 U.S. 340, 348-349(1991).



[101]北京阳光数据公司诉上海霸才数据信息有限公司案,案例参见孙建等,同注22,第262页。



[102] 关于数据库特殊保护立法的介绍,参见崔国斌:《数据库保护的立法现状与理论基础》,载《北大知识产权评论》,2002年 第一卷,第90-110页。



[103]关于数据库保护所造成的副面影响,可以看下列文章Lawrence Lessig, The Path of Cyberlaw, 104 Yale L.J. 1743 (1994);Jane C. Ginsburg, Putting Car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 Authors, Exploiters, and Copyright in Cyberspace, 95 Colum. L. Rev. 1466 (1995).



[104] 1996年外交会议上WIPO的数据库公约(WIPO Database Treaty)没有获得通过。参见WIPO,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Databases, Dec. 20, 1996,http://www.wipo.int/documents/en/diplconf/distrib/100dc.htm(2004年10月11日访问)。



[105]参见董葆霖:《商标法律详解》,中国工商出版社 2004年版,第15-16页。



[106] 比如,北京市东城区景山炉灶曹维修服务部诉北京育德建筑安装工程公司案(一审),案情介绍参见罗东川等, 同注30 ,第287-294页。



[107] 如前所述北京仪表机床厂诉北京汉威机电有限公司案一审判决(同注32);宋维河诉东北菜风味饺子馆不正当竞争一案(同注36)等。



[108]参见Bonito Boats, Inc. v. Thunder Craft Boats, Inc. 489 U.S. 141 (1989).



相关文章
中国政府成美国知识产权案件被告,被索赔22亿美元
商标权的程序保障刍议
日本知识产权审判情况概要
DVD“专利池”某核心专利无效公益诉讼引发的思考
知识产权法官造法批判
网站创始人
个人简介:(学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知识产权法研究所所长、无形资产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法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后
邮箱:fengxiaoqingipr@sina.com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研究所
个人简介:(实务)
最高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最高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研究中心首届研究员
中欧仲裁中心仲裁员
深圳、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中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审判研究会知识产权审判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
热点文章排行
联系我们更多>>
通讯处:(Zip:100088)
点击进入免费咨询>>

All rights reserved  备ICP证号:京ICP备12039890号 公安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1402010413号

技术支持:律师营销网  您是网站第位访客